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接受《紫荆》杂志专访: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更加坚实更加厚重更加亮丽的底色
- 发布日期:2022-12-02
- 浏览次数:138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近日接受《紫荆》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将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更加坚实、更加厚重、更加亮丽的底色!
十年来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
记者:十八大以来,我们明显感觉到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请问十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具体发生了哪些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黄润秋: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十年,生态环境领域同样如此,这十年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十年。党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从思想引领来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从战略部署来看,把“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的谋篇布局更加完善、更加系统,也更加成熟。
从改革举措来看,改革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实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河湖长制、生态保护红线、排污许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一系列制度。这十年间,我们制修订30余部相关的法律法规,越织越密的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从生态环境质量来看,2021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了34.8%,全国地表水I—III类断面比例达到了84.9%。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我们实施禁止洋垃圾入境,实现了固体废物“零进口”的目标。另外,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达到18%,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得到很好的恢复。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生动展现。
从绿色低碳来看,这十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4.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也从68.5%下降到56%。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稳居世界第一。去年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绿色越来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从国际影响来看,我国为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作出历史性贡献。我们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去年,我们在昆明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发布了《昆明宣言》。COP15第二阶段会议即将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我国将继续作为主席国,领导大会实质性和政治性事务。我们还积极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了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重大成就、重大变革,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这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更加坚实、更加厚重、更加亮丽的底色!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
记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哪些内涵要义?如何评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意义?
黄润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邃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继承和发展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实践成果,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思想财富,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国内与国际等关系。就其主要方面来讲,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
一是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阐明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要心怀“国之大者”,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二是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阐明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依据。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
三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阐明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不断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四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明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五是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阐明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要求。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
六是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阐明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要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七是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阐明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观念。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八是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阐明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要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以法律武器法治力量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
九是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阐明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力量。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十是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阐明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倡议。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回顾新时代十年奋斗历程,我们深刻感悟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设专章从四个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全面部署。我们将坚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力推动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在生态环境领域落实落地。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方面,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方面,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方面,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方面,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记者:您还身兼另一个重要职务——COP15主席,在您看来,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形势如何?为什么要呼吁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黄润秋: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全球有超过30亿人的生计依赖于海洋和沿海的生物多样性,超过16亿人依靠森林和非木材林产品谋生,70%的贫困人口通过农业、渔业、林业等活动维持生计。生物多样性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提供涵养水源、净化环境、保持水土、循环养分等多种调节服务,为人类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能够抵抗并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
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指出,2020年作为“爱知目标”的收官之年,全球仅部分实现了20个纲要目标中的6个目标,大部分目标未能实现。202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估结果显示,全球有41%的两栖类、26%的哺乳动物和14%的鸟类处于受威胁状态,全球生物多样性普遍受威胁的形势还在持续恶化。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已累计超过6亿人感染。大自然正不断警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切实维护全球生态与生物安全,国际社会应携手努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转型和变革。
2021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强调“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一个具有高度开放性、包容性和实践性的理念,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环境问题无国界,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只有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平等协商,遵守国际规则,凝聚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合力,才能实现共赢、多赢,实现共建美丽地球家园的目标。
记者:COP15第一阶段会议于去年10月在昆明成功举行,第二阶段会议即将于今年12月在加拿大举行。中国为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挑战、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了哪些贡献?
黄润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的破解当前人类发展面临困境、解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重大创新理念,充分体现了大国领袖的世界视野和天下情怀,充分彰显了我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历史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各项工作,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一是健全体制机制与政策制度。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从法律、制度和各项规划等多方面部署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法治建设,近10年来,制修订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和生物安全法等20多部生物多样性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为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作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政府加强引导、企业积极行动、公众广泛参与的行动体系基本形成。
二是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与迁地保护。积极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式设立5个国家公园,首个国家植物园揭牌成立。率先提出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确定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监管,在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以及物种栖息地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截至目前,我国已建立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提前达到17%的“爱知目标”。不断建立植物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以及种质资源库、基因库等,迁地保护体系日趋完善。近年来,东北虎、东北豹、亚洲象、朱鹮等物种数量明显增加,曾经野外消失的麋鹿总数已突破8000只,112种我国特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实现野外回归。完善就地与迁地保护体系、创新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等中国实践,为全球保护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恢复生态脆弱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是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修复与污染治理。编制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2012—2021年全国森林覆盖率由21.63%提高到24.02%,我国成为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生物物种提供良好栖息环境,有效缓解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推动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协同发力,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大自然生命力、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是促进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命名18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断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双赢”模式,推动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绿色产业发展,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生态产品体系。各地充分发挥生物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中蜂养殖、中药材种植、特色农林产品等产业,促进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注重以自然承载力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五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全球环境基金最大发展中国家捐资国,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宣布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与多个国家建立合作与对话机制。中俄跨境自然保护区内物种数量持续增长,野生东北虎在保护地间自由迁移;中老跨境保护区面积达20万公顷,有效保护了亚洲象等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COP15第一阶段会议成功举办,尤其是会议达成《昆明宣言》,提振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信心和决心,为推动达成兼具雄心与务实平衡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我们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多边主义,继续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引领作用,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持续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利用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构建公正合理、各尽所能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 |《紫荆》杂志2022年1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