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 发布日期:2019-02-01
- 浏览次数:3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道循和行动指南。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农业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意见,制定了规划,农业和农村发展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应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整体推进,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做好乡村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等各方面工作,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改善,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改善,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把乡村空间内生态状况最好、生态系统功能最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环境最重要的区域保护起来,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时间和空间,让乡村生态宁静、和谐、美丽。
二是坚持创新引领,把推进绿色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要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行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要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水平、成果转化水平,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整体质量和效率;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相统一。
三是坚持文化传承,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生态理念、生态智慧和文化符号,紧密结合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民俗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等,盘活地方和民族特色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要深挖历史古韵,弘扬人文之美,重塑和谐康宁的人文环境和居住环境,重现原生田园风光和原本乡情乡愁,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与其他产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同时,要注意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保护发展,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
四是坚持问题导向,把生态扶贫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应当进行有机衔接。要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实现生态改善和脱贫双赢。要推进生态补偿扶贫、国土绿化扶贫、生态产业扶贫,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完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让保护生态的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更多受益;要结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对生态核心区内的居民实施生态搬迁,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产业,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尊重农民意愿,避免“千村一面”、“盲目造城”和“房地产化倾向”。